在日常生產過程中,以設備為主的生產,通常都會伴隨著突發性或慢性的設備故障損失,這樣的損失直接帶來的就是產出工時(產量減少)的減少和入庫數量(合格數)的減少。關于故障的一些定義不明確的問題,經常會發現,雖然,推行了改善活動,但是從故障的件數上看,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,反而有上升的趨勢,其實,設備故障的件數,并沒有增加,主要是因為,大家對故障的定義不夠明確,以致故障記錄上出現的偏差導致的數據差異。
因此,我們需要對故障進行清晰的定義,然后進行統計和分析改善,才行。那么,何為故障呢?故障的正確理解應該是:我們故意給生產出合格品,所設置的各種障礙(設備機能的停止或降低,也就是說生產停止或產量減少了)。突發性故障通常比較明顯,也比較容易下對策。但是,慢性故障,就不容易發現,只有通過產能的分析,與理論產出進行對比,才能知道。在生產過程中,我們發現,慢性故障的發生頻率一般比較高,通常,一線管理者都會,因嘗試過多種對策,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,就會放著不去理會。
針對故障損失,非常有必要,研究如何提高設備的信賴度,萬一故障發生時,如何使故障恢復時間縮短到最少,以及故障與故障之間的間隔時間增長??傊?,就是,把故障的發生減少到「零」。一定要把非經濟價值的事后保全是正常的錯誤觀念(認為故障是不可避免的觀念)修正過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