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,在生產車間看到有一款產品的質量問題很高,不良率達到總產量的30%,詢問得知:已經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,但是,為何沒有解決呢?關于,這個問題,我想很多企業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,這一點,非常值得,很多管理者深思。當我深入了解時,現場的管理者說:這個設備不好! 原材料有問題!操作手法有問題……說了很多答案,每一句回答都非常振振有詞,管理者也比較委屈。但是,我們都知道,問題還在哪里,為什么呢?我覺得,可以從幾方面分析一下:
首先,一線工作人員對標準的理解和認知是否能達到最基本的要求?如果現場的工作人員根本不知道標準,那么產生品質問題或其他問題,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甚至說,30%的不良占比都是運氣,甚至會更高。
其次,對問題的表現方式是否清楚?如果,只是知道結果,而且,還是最終結果,那是遠遠不夠的,因為,這樣的數據信息,只會告訴你:很痛!但是你不知道哪里最痛?也就是說,你就會像“一頭雄獅在面對一只刺猬,難以下口”,所以,需要具體、詳細、持續的數據幫助你,識別出最大的問題在哪里。
然后,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科學?如果,僅憑一個人的力量來解決問題,會讓解決問題的周期變得很長,甚至會讓自己失去信心,而且,還會帶來負作用。當只有自己很強的時候,團隊成員很弱,那么,所有的問題都會回到你這里,這樣,你會發現自己沒有喘氣的機會。
最后,問題得到了解決,是不是就結束了呢?如果是,那么,我可以回答你,不久的將來,你還會面臨同樣的問題!那時,你會非常吃驚的問自己:這個問題不是早就解決了嗎?為什么又發生了!
所以,管理者面對問題時,要思考的不只是現在看到的問題表象,更應該思考的是以前有沒有發生過?為什么在我這里發生了?解決了以后,怎樣不會再發生?如果是以前發生過,首要思考的是標準在哪里?是不是標準出了問題?還是之前的問題沒有解決?還是標準沒有執行?如果是前所未有的問題,這一刻要做的是:數據夠不夠清晰明了,然后用層別的方法,幫助自己找到最大的問題是什么?再組織所有的同事共同分析找出關鍵要因,然后共同討論解決的方案,以及,付出行動對問題解決,之后,形成新的管理標準并執行,這樣就不會或讓周而復始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。
這樣以來,不僅可以解決生產的問題,還可以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,進而還可以形成一個好的工作習慣,即PDCA+SDCA的工作習慣。